• 产业资讯
  • /
  • 资讯列表
  • /
  • 详情页
低碳冬奥、清洁能源……北京电视台揭秘“能源谷”幕后英雄
发布时间:2021-03-16 14:47: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宏伟蓝图,明确支持北京等区域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赋予了北京新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在这张蓝图的引领下,包括未来科学城在内的“三城一区”,正在雕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全新标识。


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成为热点话题。北京广播电台《创新北京》栏目制作别节目“2021北京科创进行曲”,对2020年度“三城一区”的科技创新成就进行了报道

3月6日,《创新北京》走进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简称“联研院”),探秘这里的柔性直流换流阀、直流电缆、柔性变电站等科研成果。

随着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竣工投产,绿色电能将源源不断地传输到用电负荷集中的首都,让张北的风和阳光点亮北京的灯。

联研院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及成功应用,对于服务北京低碳绿色冬奥、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和战略意义。

清洁能源助力北京科技创新

在北京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能源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北京的城区已经很难看到那些冒着黑烟的烟囱了,这是因为在北京周边的火电厂已经全部关停。火电厂关停了留下了一些问题,北京的电到底够不够用?如果不够用,电该从哪里来呢?联研院电力电子研究所所长邓占锋回答了我们的疑问。

主持人:沙盘为我们展示了位于延庆和张家口的冬奥主赛区,那它跟北京的供电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联研院电力电子研究所所长邓占锋:这里展示的就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发电基地——张北新能源基地,这个地方已经安装了光伏,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00多万,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我们北京用电负荷最高峰功率的一半。其实现在大家还不知道,在我们用的电当中,相当一部分就来自张北这个地区。

主持人:所以我们电视机前的各位观众,现在家里的用电可能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我们张北地区的发电。那这里的发电与我们传统的发电有什么不一样?

邓占锋:我们传统的发电是用煤炭来做,那么传统发电它有个最大好处就是它的发电是可控的,只要我们用足够的煤就能得到足够的电,但是在张北地区就完全不同,我们在这个地方就要靠天吃饭,也就是说天有风有光就有电,没风没光的话我们就没有电。

柔性直流换流阀——保护输电安全

相比于传统能源,清洁能源最大的弊端就是供电不稳定,比如风力发电会因为风力大小的改变而使功率发生变化,光伏发电在夜晚更是没法工作,这种不稳定的能源如果直接传输给北京,将给北京的电网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这里的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特殊的设备,叫做柔性直流换流阀,它就相当于一个转换器,能够将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出的不稳定的交流电变换成稳定的直流电,然后传输给北京。虽然听起来很容易,但想要完成它却绝非易事。在此之前,国际上还没有能够将如此庞大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设备。

联研院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主任高冲: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实验室,能够完全模拟张北到北京的新能源输送情况,新能源之所以能够安全输送到北京,就是因为我们图上这个关键设备——柔性直流换流阀。首先我们要先将张北的风光等新能源通过我们的柔性直流换流阀,从交流转换为直流,直流通过线路输送到北京,在北京通过我们的柔性直流换流阀转变为交流供北京使用。

主持人:那以前没有这样一个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我们的风力发电怎么解决呢?

高冲:以前的风力发电主要是通过交流系统本地消纳,因为如果大容量传输,风力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就会对整个交流电网造成影响。

主持人:也就是说风力发电不是很稳定,所以有了它以后,我们能够把风力这种不太稳定的新能源的发电,成规模地进行长距离传输。

高冲:是的,我们目前的电压等级已经做到500千伏,输电容量到3000兆瓦,这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所以我们利用这个更先进的输电技术,能够实现更大的新能源的消纳和输送。

500千伏直流电缆——突破技术瓶颈

虽然我们已经把不稳定的交流电变成了稳定的直流电,可想让北京真正用上来自张北的清洁能源,光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在另一个实验室里,我们看到科研人员正在攻克清洁能源传输的下一个难题,那就是输电设备的制造。

主持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件事好像不难,电缆或家中的电线都是传输电的,但是也许听完刚才我的答案,我身旁的陈博士会认为事情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陈博士你好,生活中大家通过电缆或者电线其实就能够输电了,但实际上您的工作还是经历了很多波折的是吗?

联研院电工新材料研究所所长陈新:是的,对于我们输电来讲,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架空输电,就是我们外头的铁塔,我们今天讲的是另一种传输形式,它也代表着未来输电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地下电缆。

主持人:可能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北京尤其是核心城区,大家抬头看,架空线路变少了,电线杆子成了很多人的回忆,那是不是他们有很大一部分都被地下电缆所替代了?

陈新:是的,电缆的使用正是城市电网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改变城市的规划,提高城市的美观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它更为安全可靠。

主持人:所以未来如果我们要使用像冬奥园区这些清洁方式发出来的电,可能就需要依靠地下电缆传输到北京。

陈新:当然,对于我们整个张北柔直工程来讲,它中间有一个实验线段,用的就是我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500千伏直流电缆。


据计算,张北柔直电网工程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约141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如此庞大的能源输送自然也就需要大功率的电缆,而大功率电缆的绝缘料制造,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实现电缆国产化道路上的拦路虎。

陈新:这部分的整个技术最早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上世纪90年代,国内掌握了电缆的制造技术,特别是挤包绝缘的电缆。但是它里面核心的关键材料全部是依赖进口的。中国是第一大电缆制造国,但是中国并不是最大的电缆强国。我们这里大家见到的,是一个500千伏的直流电缆,它真正第一次实现了我们国产基料到国产原材料,到国产电缆,到国产化的应用的全过程,这段电缆研制成功之后,将在张北进行示范应用,这也是国际上500千伏直流电缆应用的最高技术水平。

主持人:我们未来的电缆制造的成本会不会也因此能够有所下降?

陈新:是的,但是最核心的是我们22万以上的绝缘电缆所用的料全部是依赖进口的,那么就意味着如果国外卡你的话,你将无材可用无缆可用,这是一个最危急的时候,这是一个卡脖子技术的突破。

柔性变电站——创造用电新生活

500千伏直流电缆的成功研发,不仅让来自张北的清洁能源能够供应北京,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让我们不会被卡脖子。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示范中心,我们不仅有能够保证清洁能源安全稳定传输的换流阀和电缆,还有一个能彻底改变我们用电方式的特殊设备,有了它我们平常的手机充电器,甚至电动汽车充电桩都会彻底消失。

主持人:就是我们眼前这个大家伙,为我们未来的生活提出了一种设想,如果我买一个电动车要充电的话,不用像现在一样再装一个充电桩了。

联研院电力电子研究所所长邓占锋:我想在未来这是可能的,而且现在这套技术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为什么要装充电桩呢?是因为我们的汽车要的是直流电,而我们电网现在供应出来是交流电,你就必须装一个充电桩来满足它交流到直流的一个变换。那么未来发展来看的话,我们光伏电源输出就是直流电,而我们用户的充电桩、办公设备等,实际上用的都是直流,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直流直接供给直流呢?带着这个设想,我们研究了这套装置,叫柔性变电站。那么这个变电站它最大的优点在哪儿?它既可以跟我们既有的交流电网去连接,也可以把我们光伏、风电发出来的直流电直接并入电网里边去,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来供电,你要直流我给你直流,你要交流我给你交流,你要高电压我能给,低电压也能给。其实这就是我们提出来的所谓的柔性变电站这样一个概念。


有了柔性变电站,未来我们只需要一根数据线,就能随时随地给我们的手机等用电设备供电,其实让用电更便捷、更安全,一直是科研人员奋斗的目标。正因为有了这个目标,才会有一项又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北京也才会离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越来越近。

联研院知识产权运行中心主任法祎介绍到: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天你们看到的这些科技成果,不仅用在了我们低碳冬奥上,以后也会为北京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也为北京2025年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能源领域技术支撑。

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而这背后是几乎每10年增加一倍的用电需求,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科学家们早已踏上探索电网新科技之路。我们惊喜地看到,从实现完全国产化的高功率电缆,到让充电桩、充电器成为过去式的特殊变电站,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随到引领。

未来已来,“能源谷”的他们还将为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造出哪些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

内容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台《创新北京》

播出时间:3月6日19:00

来源:未来创新汇




服务热线:010—69751170
电子邮箱:kechuangfuwu@wlkjc.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未来视界C座
未来科学城
微信服务号
未来科学城
微信小程序
未来科学城
安卓APP
未来科学城
iOS APP
Copyright© 2017-2019 北京未来科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学城东路一号院A106室 京ICP备170600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