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副区长柳强介绍了昌平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有关情况。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昌平区紧紧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加紧谋划布局,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服务、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努力走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路子。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注重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培育。立足深度服务创新创业,更加聚力生态营造和资源集聚。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提能级
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保障昌平实验室核心区建设,加快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统筹抓好资本、服务等要素保障,助推释放“核爆”效应。全方位服务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与“三城一区”其他主平台协同创新,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建立驻昌高校科技成果项目库,推动清华国重基地、未来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强产业
优生态
坚持首善标准,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强化园区承载,推动政策扩面增效
立足科技创新片区功能定位,围绕“创新自贸”品牌打造,瞄准医药健康产业关键赛道,扩大创新药械“随批随进”、干细胞临床试验等政策覆盖面,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深入实施重点园区三年行动方案,持续完善重点园区服务体系、招商体系,抓好“能源谷”央企项目导入、科研服务和成果落地,鼓励央企、高校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氢能、先进储能等领域,形成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开放平台和高水平示范园区。
夯实服务保障,营造一流发展生态
来自新华社、北京日报、
新京报等媒体记者
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提问
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
问:
昌平作为首都城市发展新区,一直以来先进制造都是咱们的主导产业。请问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的先进制造业有什么新的进展?2024年还有哪些工作举措?
问:
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的主平台之一,特别是能源谷作为北京市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承载区域,能源产业发展集群效应凸显。能不能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能源谷的突出特色优势和发展愿景?
通过整合能源科技与产业资源,未来科学城“能源谷”能源产业快速集聚,影响力持续扩大。概括起来,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优势:
一是创新要素富集。能源谷集聚了能源领域的央企、民企、高校等多元创新主体,“三桶油”、“五大发电集团”和“两网”等能源央企设立的研发总部集聚发展;三一重能、明阳智慧能源等民营高科技企业活力涌现;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等一流能源高校提供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支撑。近年来,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相继承担了能源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等国家重大专项。
二是产业基础扎实。我们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出台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发展提升能源互联网高成长关键赛道,储备布局氢能、储能、碳固存培育型前沿赛道,巩固壮大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增长型成熟赛道等三条赛道,吸引优质项目入驻,加速强链补链延链。特别是在能源互联网方向,昌平是北京市唯一定位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的区域,能源谷核心区能源科技企业全部布局了能源互联网相关技术方向,去年我们出台了国内首个针对能源互联网的区域专项支持措施,鼓励相关企业在能源谷发展壮大。
三是创新生态完备。我们坚持打开院墙搞科研,建成协同创新平台23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3个,形成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创新生态。连续5年成功举办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创新举办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大会、碳中和零碳中国峰会,能源谷的开放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同时,全区首个能源领域标准厂房——未来星科低碳产业园正在加快主体建设,北七家工业园产业用地逐步释放,正在沿七北路至京藏高速构建“能源谷创新走廊”,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承载空间。
四是服务配套优质。围绕“科学+城”,统筹市区两级资源,全力打造科学城、生态城、生活城、梦想城。近日,连接市中心的地铁17号线已顺利通车运行,地铁城市综合体等商业配套将陆续投用。统筹做好住房、落户、入学、就医等保障,让各类人才在未来科学城安居乐业。在北京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未来智谷开园的基础上,正在加速公园二期建设,推动能源谷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打造成“科学家有得讲、企业家有得看、老百姓有得转、小朋友有得玩”的宜居宜业之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源谷将积极践行“双碳”战略,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为目标,集中发力先进能源产业三大赛道,突破一批能源关键底层技术、集聚一批能源领域标杆项目、实现一批先进能源场景示范,为北京加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如期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问:
细胞与基因治疗(CGT)是如今最为火热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我们也关注到昌平生命科学园一直把细胞与基因治疗作为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请介绍一下目前昌平这条赛道的发展情况,有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昌平生命科学园作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创新引擎,目前已聚集了600多家创新企业,其中上市企业7家,独角兽企业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8家,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81家。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生命园创新优势,重点聚焦前沿技术领域,积极布局“生物+”和“数字+”两大核心领域。其中,“生物+”的重中之重就是细胞与基因治疗,经过多年发展积淀,目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正在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企业方面,目前生命园已经聚集专注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的创新型企业30余家,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我们的企业都有原创的底层技术,都专注于“FIC”首创新药的研发,汇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大批知名科学家的原创发现和研发成果。目前,在CGT领域,生命园已经拥有丰富的产品管线储备,已有17家企业的32条管线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中7家企业的9条管线已经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一些原创产品有望在2-3年内获批上市,满足更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政策方面,目前北京市级层面也高度重视CGT产业发展,在市科学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市、区联动,签署了共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集群的工作协议》,并共同起草了《北京市高质量建设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集群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的若干举措》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区级层面,也出台了《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及配套的支持措施,把CGT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将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链条,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精准予以支持,切实做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磅成果的承接落地。
生态方面,针对CGT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和关键问题,我们积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硬件上,近年来我们先后引入了清华工研院CGT创新中心、宜明生物等一批关键平台和头部CDMO企业,建成了国内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着力解决中试开发、工艺放大、临床试验等难点问题,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落地的通道。软件上,我们在市药监局及市人遗办等部门支持下,在全市率先设立了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组建了全市首支企业“人遗专员”队伍,在审评审批等关键环节做好服务保障,更好地赋能企业发展和成果转化。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CGT产业的支持力度,有计划、圈重点、分批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政产学研医”各方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诞生一批“昌平研发、昌平制造”的CGT创新药、救命药,更好地促进发展、惠及民生。
问:
请问沙河高教园区在聚焦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城同时,如何助力昌平区“加快‘四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
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校城融合处处长 熊玉川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沙河高教园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两个大学园区之一,是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总用地面积799.72公顷、建筑面积586万平方米,已入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8所高校,进驻45个学院、9个一流学科、66个一级学科、49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师生达6万人。园区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高端人才聚集,科研成果丰硕,是保障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高教园区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为昌平区加快“四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全面提速园区建设。深入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高教园街区控规,加紧推动高校新校区建设,年底高校建设率达到74%。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区(四期)建设,补齐基础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推进慢行系统、市政道路、电力设施、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正在加速建成。
二是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园区资源共建共享。做深做实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实施“北斗星链”内涵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在课程设置、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硬件设施等方面共建共享。发挥各高校学科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如北航的航空航天与材料、北师大的基础教育与生命科学、北邮的信息网络、中财的经济金融、矿大的能源安全、外交学院的外语与国际关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人才交叉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昌平“四区”建设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三是深化校地融合协同,引导高校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支持鼓励高校主动对接地方、企业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转化,搭建更多前沿领域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强化高校与生命谷、能源谷联动发展,共同打造校城融合示范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发挥沙河高教园区概念验证中心作用,高校成果转化企业落地累计达到129家,区域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高校主体、多元参与的体制机制,启动未来大学科技园建设,突出多校共建,强强联合,培育前沿技术与未来产业,加速高教园区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变。全面盘活园区周边产业空间,积极承接校友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环沙河高教园科技创新圈,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发展水平。
下一步,高教园区将提速公共配套服务区建设节奏,优化功能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校城融合,为昌平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贡献力量。
问:
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示范区2.0方案》),赋予北京为国家服务业开放探路先行的重要任务。请问下阶段,昌平区将采取哪些举措贯彻落实《示范区2.0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