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资讯
  • /
  • 资讯列表
  • /
  • 详情页
赛迪顾问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4)》
发布时间:2025-01-10 16:56:00
作 者

城市经济研究中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城是城市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区域,是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25年1月,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4)》


科技城百强榜(2024)遵循科学、客观、可采集原则,围绕科技城、科技、城市三个维度,设立基础建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城市承载能力、要素保障能力4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细化指标,对全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348个科技城(含科学城,不完全统计)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系统评估,形成了2024年科技城百强榜单。



表1 科技城百强榜(2024)



一、榜单解析


(一)区域分布:东部地区优势依然明显

百强科技城分布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最多,有67个,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中部地区19个,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区;西部地区11个,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区;东北地区3个,主要集中在辽宁。


科技城前五十强中,东部地区综合实力依然领先,有31个科技城,与上年相比减少了2个;中部地区有9个科技城,与上年持平;西部地区有8个科技城,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个。东北地区有2个,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个。



(二)关键指标:创新资源强势聚焦

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科技城建设的全面展开,科技城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也日渐增强。百强科技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机构分别占全国的79.8%、94.6%、93.3%、85.5%,为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三)平台能级:重要性不断凸显

科技城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城前五十强中,得到国家级支持认可(含直接批复、政策支持)的科技城有15个,占比30%;得到省(直辖市)级支持认可的科技城有23个,占比46%;得到地市级及以下支持认可的科技城有12个,占比24%。



(四)发展模式:产业驱动型为主

根据科技城发展驱动因素不同,现阶段可将其分为产业驱动型、研究驱动型和综合型。百强科技城中,产业驱动型科技城占比59%,如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研究驱动型科技城占比14%,如怀柔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等;综合型科技城占比27%,如张江科学城、广州科学城等。



(五)发展阶段:高质量进阶式发展

综合百强科技城的基础建设情况、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情况、要素保障情况等因素,可将其划分为成熟、快速、初步发展阶段。其中,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科技城占比10%,如中关村科学城、张江科学城、广州科学城等;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科技城占比56%,如南京紫金山科技城、中原科技城、嘉兴科技城等;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科技城占比34%,如汕头科学城、松雅湖未来科技城、红沙湾科学城等。整体来看,中国科技城正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未来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引领开拓新时代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发展建议


中国科技城要继续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城市要素保障水平,凝心聚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努力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科技创新方面,重点要提升科技城原始创新能力。不同基础、不同阶段的科技城要明确重点研究方向,围绕优势领域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尤其是成熟发展阶段的研究驱动型科技城,应勇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使命重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城建设发展,主动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围绕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全力攻坚,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支持高水平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围绕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协同攻关新方向和新方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尤其是对关键技术攻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科技设施,发挥头部科技城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科研设施与重点仪器开放共享,持续巩固以科技城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


产业创新方面,重点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城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补链、强链、固链、延链,积极为开展新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奠定基础,以场景创新进一步释放科技城发展活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设置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取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以科技项目为牵引深入推动产学研用交叉融合。分级分类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支持科技领域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围绕科技城关键行业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等开展靶向攻关;支持科技骨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以产业化落地为目标推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品创新升级。


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重点要以激发科技城创新活力为根本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与科技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研发投入机制、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和人才资金等要素配置机制,重点突破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重大事项相关的体制机制障碍,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创新,充分释放科技城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提升科技城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完善育才机制、引才机制和用才机制。鼓励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强的头部科技城先行探索人才自主培育新方式,着力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实力。完善科技城海外人才引进支持保障措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汇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以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为出发点,打通各层级、各区域人才交流通道,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提升国际化水平,重点要夯基础、促合作、优环境。一是要夯实科技城国际化发展基础。优化完善科技城空间结构,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核心区,进一步增强对国际科技资源、高端产业资源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强双招双引,力争在核心区汇聚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二是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围绕共同关切问题共建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围绕国际前沿技术、未来产业发展等领域举办、承办高水平国际科技会议和交流活动。三是科技城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人才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推动创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提升城市要素保障水平,重点要让科技创新有支撑、产业发展有环境、人才成长有土壤。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实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科技城研发投入强度,为科技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科技型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龙头企业等企业的梯次培育。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入手,增加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和工具。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以及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增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



服务热线:010—69751170
电子邮箱:kechuangfuwu@wlkjc.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未来视界C座
未来科学城
微信服务号
未来科学城
微信小程序
未来科学城
安卓APP
未来科学城
iOS APP
Copyright© 2017-2019 北京未来科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学城东路一号院A106室 京ICP备170600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