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重点园区未来科学城

(能源谷)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领导联系服务“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工作方案》(市两区办字〔2021〕66号)、《促进“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发展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市两区办字〔2021〕93号)等文件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重点园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市委市政府明确在未来科学城东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能源谷核心区以央企集聚和先进能源领域技术创新为特色,目前正处在开发建设和创新发展并行推进期,已集中入驻15家央企下属140余家科研机构及分支企业,300余家能源领域民营高科技企业,集聚了万余名能源领域科研人才,是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先进能源细分领域核心承载区,正在快速抢占能源领域国际科技高地。
——创新要素齐全。能源谷集中入驻了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能源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国家电投科学技术研究院等74家高端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累计建成46个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设有7个院士工作站,是全国能源创新要素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创新成果丰硕。能源谷聚焦“双碳”战略,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相继承担了能源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等一批国家重大专项,涌现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4500伏IGBT电力电子器件、新一代液流电池技术、国内首套自主可控智能分散控制系统等自主创新成果,累计有效专利拥有量7268件。
——创新生态良好。能源谷入驻企业积极开展绿色低碳清洁能源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已搭建23个协同创新平台,相继组建了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等实体化运作社会组织和企业创新联合体,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形成多元研发主体创新格局。
——产业基础扎实。能源谷集中布局碳中和、碳减排新赛道,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涵盖能源互联网、先进储能、氢能、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碳固存等细分领域,形成了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全周期创新链条。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建成投用,为各类先进能源技术示范应用提供应用场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对标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围绕《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对未来科学城的定位要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发展,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紧抓“十四五”能源领域规划、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发布机遇,按照“园区+产业+创新”“政策+机制+项目”“配套+服务+生态”三个维度,以政策落地、项目落地为着力点,做强先进能源主导产业,提升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重点园区发展水平,持续优化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打造北京改革开放“新样板间”,跑出“两区”建设加速度。
(二)发展方向
1.突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重磅创新能级,聚焦先进能源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2.突出主窗口示范引领。加大开放力度、抢抓政策机遇,促进空间、人才、资本、政策、服务、机制等全要素联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全链条开放,用好“政策会诊”和“功能提升”抓手,提升科技、商务、政务、环境等保障水平,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3.突出先进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明确先进能源“三大赛道”,积极布局能源互联网、氢能等领域,依托专业力量“地图式”精准招商,引进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吸引聚集一批国际化要素,培育提升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实现“三链融合”,构建混合型多元主体融合创新格局,打造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支撑首都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积极打造昌平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主窗口,落实“三个一批+四个一套”重点园区建设系统工程,突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主窗口示范引领、先进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抓好深化完善体制机制、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功能提升、系统完善服务体系、持续扩大开放水平等任务落地,探索服务业开放新模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
未来三年,能源谷将牢牢把握科技驱动创新发展动力源,积极培育做强主导产业,做实“科学+城”,优化园区环境,推动重点园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地,形成产业和园区双轮驱动的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实现先进能源产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贡献税收达到100亿元,能源领域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集聚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超1200人,领军人才创办企业、研发机构培育企业累计达到50家左右,累计创制标准达到200项左右;搭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等平台累计达到60个左右;力争央企研发空间已建及在建比例达到80%,产业空间累计建成160万平方米。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深化完善体制机制
1.强化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两区”与园区融合机制,依托区“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体制和“一办八组”的工作机制,统筹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重点园区建设发展。各职能部门认真行使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范围内下放的市级行政权力,确保相关事项接得住、管得好、办得快,切实把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打造成为昌平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主窗口。
2.探索精简高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地探索实施“法定机构”或“管委会+运营公司”等管理模式。结合能源谷发展实际,以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为主导,用好未来科学城产业公司、双高未来、能源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运营公司平台资源、运营团队优势。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形式,新引入一批运营公司、专业化团队,支持承担融资开发、招商项目落地、入园企业服务等职能,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创新化服务、国际化视野助推能源谷高质量发展。
3.优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统筹全区资源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招商格局,持续优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用好《昌平区招商引资中介服务机构奖励办法(试行)》《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工作办法(试行)》等政策,发挥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昌发展公司等区属平台作用,激励专业化团队力量面向市场精准招商。
(二)牢牢把握创新驱动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结合怀柔实验室建设初期重点承载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涉及的科研任务方向,推动能源谷国网、国家能源、华能集团等央企研发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鼓励引导能源领域高水平研究人员以全职、双聘方式参与融入实验室基础科研团队。统筹能源谷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建成高水平、有代表性的能源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到“十四五”时期末,力争建成5个左右央企牵头的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出1—2家能源材料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
2.开展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围绕能源互联网、氢能、煤炭清洁转化、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领域,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释放高校创新动能、激发央企创新活力,部署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发挥大科学装置支撑作用,用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等大科学装置平台,服务试验验证,推动协同创新,突破一批战略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完善基础支撑能力,系统优化服务配套,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3.大力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用好能源谷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强化“龙头企业+中小创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融合创新发展格局。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聚焦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用好国家和市区资金、政策,带动组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发挥大企业领头羊作用,提供设施设备、研发场所和专业指导,激发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活力。新组建一批校企开放实验室、产教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4.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支持怀柔实验室创新成果“沿途下蛋”,边产出、边就近落地。建立未来科学城先进能源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平台、产业创新中心、中试服务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服务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及重大科研设施(仪器)开放共享。加速推动先进能源领域高附加值环节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先进能源高精尖产业,引领全球先进能源技术发展。
(三)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1.精准卡位关键赛道。实施精准“画像”,对园区入驻企业数据、产业空间资源、创新发展要素等进行了“摸家底”梳理分析,明确能源谷先进能源主导产业发力的“三大赛道”为发展提升能源互联网高成长关键赛道,巩固壮大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增长型成熟赛道,储备布局氢能、储能、碳固存培育型前沿赛道。重点聚焦能源互联网、氢能等高价值细分领域,统筹谋划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以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抓手,以布局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重点,打造能源互联网创新高地、产业集群、交易中心。重点聚焦福田、三一龙头企业,利用氢能终端制造倒逼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和关联企业集聚,围绕燃料电池系统、氢系统、氢能装备等上下游企业补链强链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
2.稳存量扩增量提振主导产业。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注重涵养传统结算型企业、工业企业。用好中关村、“两区”先行先试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培育政策,梳理拟重点引进培育企业名单,持续做好存量企业培育。结合能源谷实际,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补链、强链、延链,培育示范产业链,形成“两区”可视化成果。发挥国家电网、国家电投等存量“链主”企业集聚优势,吸引集聚一批优质上下游“链属”企业,补全链条关键环节、重点要素,不断提升先进能源主导产业能级。
3.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围绕全区先进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及需求,建立目标企业清单并实现动态更新,开展产业链“地图式招商”。发挥昌平区电子地图招商平台、“未来云选址”小程序等线上平台作用,升级楼宇信息系统、动态更新空间资源,用好标准版招商引资政策包,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引进更多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重点目标企业落地。
4.强化研发经济新动能。紧盯能源领域多元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生产要素,推动研发经济从研发活动向更高层次的研发产业以及研发经济形态发展,鼓励引导知识产权密集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营中心,提供高科技含量的研发产品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好成果转化落地。依托央企研究院集聚优势,推动研发机构市场化转型,打造“京内总部+结算中心”、京外技术服务推广的研发经济落地模式。
(四)加快推进功能提升
1.做好发展空间储备。积极整理储备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各类成果转化基地供地,建设中试测试平台,保障重点项目及招商引资落地需求,培育和引入业内头部企业,促进企业与项目的集中布局。加快北七家工业区、小汤山工业区土地上市进程,集中承载园区入驻企业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加快建设约10万平方米规模的能够承载创新成果转化的标准化厂房。沿七北路—京藏高速构建“国际能源科技创新发展带”,鼓励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清华昌平科研基地等高校、能源领域龙头央企及相关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加大区域协同合作。
2.推进环境优化提升。强化优质公服配套设施配置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弹性预留并重,积极应对未来生活方式变化。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抓好人才政策住房精准配租配售,促进职住平衡。打造15分钟生活圈,结合生活路径对服务设施混合布局,加快保利、华润两个城市综合体建设。适应消费需求升级,提升健康医疗、文娱体育、零售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依托未来中心、未来视界等优质写字楼商业空间集聚更多高品质商务交流、公共会议、休闲街区、集中餐饮等配套,提供更多开放交流空间;按照建设时序适时启动文化中心、展示中心建设;加快国际医院前期手续办理,丰富医疗资源;推动北京未来城学校尽早建成,补足区域国际化教育短板,不断提升园区综合品质。
3.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构建以多层次、高水平公共交通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通过交通与城市的全面融合,为园区入驻企业人才和周边居民的创新交流及日常通勤提供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出行服务。加强对外交通联络,推动地铁17号线北段早日建成,力争将轨道交通S15号线及早纳入全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项目库。完善区域道路系统,加紧北清路、安立路快速化改造,推进未来科学城路南延等道路关键节点打通,进一步提升通勤便利性。
(五)系统完善服务体系
1.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落实“六个一”的标准化接待服务体系,用好线上“未来服务”、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未来科学城展厅等平台设施资源,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产业联盟、人力资源、宣传推介等诉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孵化链,完善全链条、立体式的孵化加速体系,采用“赛、会、营、孵、投”等服务模式,鼓励园区入驻企业积极参与“昌聚杯”创业创新大赛等赛会活动,推动未来科创中心等各类创新孵化空间成为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创新技术的加速器、创新成果的放大器。
2.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结合全市“两区”建设,加大企业走访力度,梳理企业诉求及政策建议,加强与国家、市级有关部门对接,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政策突破,全面推动北京市“两区”创新政策、重点举措在能源谷落地实施,最大限度面向入驻企业释放“两区”政策红利。持续做好政策宣传与落实,进一步扩大外籍人才薪酬购汇汇出便利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报备即批准”等第一批63项已落地政策的覆盖面。完善昌平区“1+1+N”创新政策体系,围绕产业准入、资金奖励、用地保障、人才落户等方面,促进区级政策有效协同、形成合力;制定先进能源产业靶向政策,精准匹配企业诉求,多角度给予企业支持。
3.加强产业资本引导。发挥金融源头活水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等,聚焦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隐形冠军、独角兽等目标企业清单,加大对能源领域高成长企业发掘力度。支持我区科创金融业聚焦先进能源领域发展,培育成立央企能源创新基金,加强与多元创新创业基金合作,推动中铝穗禾有色金属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基金落地,精准布局一批基金投放储备项目。紧抓“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绿色金融发展新契机,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参与我区先进能源产业重点布局的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领域投融资;研究全国统一碳市场背景下,碳金融产品参与碳排放交易、碳市场价格的辐射带动效应。
(六)持续扩大开放水平
1.提升开放搞活水平。增加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打造以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为核心的“1+N”创新交流活动,吸引企业集聚、服务企业技术交流;积极在国际人才引进、国际企业孵化器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引入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鼓励国家电网、华能集团、国家电投等能源领域龙头企业,依托自身降碳减排领域领先技术,引导海外研发中心加大国际合作,承接海外项目,推动先进能源关键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创制、国际专利申请。深度对标研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经贸规则,充分利用RCEP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等优惠措施,帮助园区内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端、服务端开拓国际市场。
2.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采用线上+线下宣传、对内+对外推介、部分+整体推介、定期发布+重要节点发布多模式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两区”关注度。拓展境外宣传渠道,按照市“两区”办统一安排拍摄专题宣传片,持续做好海内外推介,提高能源谷知名度。用好全市首家“碳中和”主题公园——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形成未来科学城特色的“两区”打卡地。
3.增强“两区”建设显示度。增强“两区”、特别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显示度、标识度,完善能源谷内“两区”标识系统打造。选取合适点位加挂带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字样的机构名称门牌。统筹园区围挡、电子屏幕等资源,广泛并系统化使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名称及统一标识(LOGO),强化公众对“两区”形象认知。用好未来科学城展厅,做好两区建设成果展示。
四、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发挥区“两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作用,用好区先进能源产业专班工作平台,强化高位推动,加强部门、园区协同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全面推进能源谷发展建设。
(二)加强宣传引导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常态化宣传和重要节点推介结合、对外推介和对内宣讲并重、重点群体分类推进、市区联动的立体化宣传体系。用好“三平台”,加强“两区”建设显示度,高标准推进标识系统打造工程。
(三)定期研究会商
各相关部门、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区属国有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两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断完善“两区”重点园区服务保障体系、招商推介体系;对政策落实、产业落地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痛点堵点,根据需要召开会议研究推进解决。
(四)及时跟踪反馈
依托“六单”管理模式,规范目标任务管理,加强信息、政策、资金等方面统筹协调力度,做好能源谷创新要素聚集、产业集群壮大、创新生态培育等方面工作。用好动态更新的目标企业清单,专人专责跟踪企业服务,做好企业引进、项目落地和示范应用等工作。按照《北京市“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发展提升专项行动评价办法(试行)》要求,积极开展园区年度自评工作,通过查不足、补短板、强优势,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服务热线:010—69751170
电子邮箱:kechuangfuwu@wlkjc.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未来中心B座3层
未来科学城
微信服务号
未来科学城
微信小程序
未来科学城
安卓APP
未来科学城
iOS APP
Copyright© 2017-2019 北京未来科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学城东路一号院A106室 京ICP备17060083号-2